无内胎真的这么神!? 到底该不该装
自2006年Hutchinson和Shimano共同推出无内胎后,那舒适的路感已经征服无数的登山车车友,再加上那极高的容错率,俨然成为世界级的选手指定配件,成为他们挑战世界纪录的最佳伙伴。看看今年的春祭古典赛,从Paris-Nice到北方地狱Paris Roubaix几乎所有队伍都换上无内胎系统,在崎岖的路面以时速40km/hr以上奔驰著,无内胎的特点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北方地狱Paris Roubaix那崎岖的路面,没有无内胎可是会痛苦万分
确实,仔细研究各大知名轮胎品牌,MAXXIS、Continental、Vittoria、Pirelli、Kenda等在近几年几乎将研发重心投入无内胎的开发,伴随着轮圈框体的优化,如今无内胎在低胎压时依旧能维持良好的路感回馈。虽说整体价格比起过去的开口胎贵上了一些,但有不少的车友们已经将其列入升级的重点之一。那么究竟「无内胎」有什么魅力让车友们甘愿掏出荷包?换上后真的非常有感吗?还是它真的能完全取代开口胎呢?今天就跟着Golf R一起来聊聊这让人又爱又恨的酷东西。
首先必须了解何谓「无内胎」,其实不难理解,可以视作在没有内胎的轮圈上充气的开口胎,不像内胎需要将空气保持在轮胎内部,这样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汽车或摩托车轮胎中。当外胎胎圈完整卡入框沟时会与轮圈形成气密空间,借由补胎液在里头形成保护膜,除了能避免漏气之外当面临穿刺时能快速填补孔洞,维持一定的胎压直至更换新的外胎。
一秒看懂无内胎究竟是如何运作,气密度将会是关键
功德无量,远离破胎
也正因如此,无内胎相较于一般的开口胎更不容易发生爆胎,没有内胎便不会受到外力的挤压,除非是极大的穿刺否则一般的蛇咬或是爆胎的发生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此外,内部的补胎液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功效,只要轮圈与外胎气密性够好便能放心的享受骑乘,在便利性上可以说是完胜开口胎。
虽说破胎人品成分还是有的,但换上无内胎后至少可以将机率降至最低
更佳且更舒适的路感
正因无内胎系统没有了内胎,胎压的选择上就不需要这么高,多半落在80至90psi,如果是ZIPP 353 NSW无框构甚至只需要70psi即可(温馨提醒,过高的胎压有机率发生爆框的风险,须特别留意)。低胎压在面对崎岖的路面时,可以有效地降低震动以此缓解酸麻感,此外,在高速下坡与过弯时由于整体较微软Q便能放更多的重心在上头,不仅速度更快安全度也随之提升不少。
低胎压赋予骑士更加且更舒适的路感,在崎岖的路面奔驰将会舒适无比
无内胎的致命缺点
但即使如此,无内胎还是有些不可忽略的缺点,相较于开口胎它的安装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毕竟技师需要检查轮圈与外胎的气密度是否足够,在填入补胎液后也需要专用的打气筒一次性地注入空气才能将其撑起,假若失败就必须从头开始。此外,无内胎系统也需要定期补充补胎液,避免其干燥后丧失原有的功效,这样的工程对一般车友来说较为繁杂,必须交由专业的技师操作。
无内胎需要定期补充补胎液,必须由专业的技师操作较为安全
那么真的有需要更换无内胎吗?无内胎的路感与防破胎性是绝对的,然而在重量上确实与开口胎没有太多的差异,部分的车友也表示开口胎在回馈上更为即时,价格也相较便宜一些,究竟哪个比较好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衡量自身的能力以及使用习惯即可。就个人而言在换上无内胎后真的就回不去,相对的荷包也瘦了不少。
无内胎虽然在路感上真的无与伦比,但相对的对于荷包的消耗过于巨大
至于开口胎会不会走路历史,我想短时间内是不太会发生的。纵使CADEX、Roval等轮组大厂都表明之后只使用无内胎系统,但就目前市场来看使用开口胎的数量还是远大于无内胎,轮圈的设计也多半可以通用。然而当之后胎宽越来越宽,28C、32C已成为标配,那么开口胎的存在与否便有着讨论的空间,届时再来做升级也不迟。
CADEX在今年所推出的轮组,标配外胎皆改成无内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