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产业趋势 山地车的未来 650B新轮径崛起

    山地车的未来 650B新轮径崛起

    亚洲车神廖武雄带你解读轮径演化论

    2014年,山地车大厂纷纷推出27.5寸规格,在MTB的世界面临改朝换代之际,26、27.5 、29寸各有拥护,车友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车款?在各项性能表现上,又是哪一种规格最占上风?

    为了让车友一探虚实,单车时代特邀亚洲车神廖武雄,深度分析山地车未来的演化趋势,穿越时空,让雄哥带我们从山地车的历史娓娓道来吧!

     


    山地车轮径缘起
    从沙滩车(Cruiser)车胎引进26er系统
     
    回顾山地车的启蒙之初,征战山地,最早使用的轮径是从26寸开始,来自海滩车(Cruiser)的结构应用,这种车款车胎宽大(俗称萝卜胎)著称,搭配宽轮径、刚性佳的特质,影响日后山地车胎的演化,不比今日多元的选择,当时的轮径仍以26X1.75寸、26X1.95寸为主,断面宽度尚未出现2.1寸以上的规格。


    没想到吧,海滩车(Cruiser)竟然是山地车的原型


    此时,廖武雄也提到2位山地车界的传奇人物:Gary Fisher和Tom Ritchey;他们被认定为山地车的发明人之一,前者为选手出身,首度尝试了鼓煞、机车煞把与走线在山地车上头的创新,后者则是走技术本位,生产山地车架数十年如一日,今日山地车的发展,从美国发迹的2人功不可没。
     
     
    Gary Fisher


    Tom Ritchey(图右)


    雄哥分享:山地车小知识

    你知道吗?山地车诞生时,重量并非制造的第一考量。

    车手把:因为缺乏避震系统的缘故,考量骑乘时的平稳,车手把从最早期海滩车的大刀把逐渐演化,发展成三角把的形式。

    轮径:从1970年代起,长达30年的时间,MTB一直是26寸的天下,陪着山地车走过90年代最风光的时刻。

    变速系统:最早开发变速器的厂商SR SUNTOUR是自行车界的第一大品牌,直到Shimano开发出SIS定位变速系统,山地车才真正成为市场新宠儿,而后的STI拇指变速进退档的设计,让山地车更加好骑而安全,这些发明也奠定Shimano在今日自行车界的地位。
     
    避震前叉1990年代,Rockshox推出第一支避震前叉,龙头、车手把亦有别于以往的一体式,他们建立配件分离可替换的概念后,不仅风靡市场,产品也同步增加买气,将全世界的山地车完全洗牌,舒适化的MTB,带来更多车友进入自行车运动之列。
     
    制动系统:1996年,Shimano首次开发出V煞,改良以往的悬吊式系统,避免煞车过宽可能踢到脚的问题,煞车灵敏度也同步增进;1999、2000年出现碟煞座,煞车系统正式整合,推陈出新的制动方式,规格化后,原先DH专用的碟煞也延伸到其他车款上头,较V煞带来更优越的排沙性,引爆第2波的换车潮。


     
    All Mountain、Freeride出现后,让自行车的分类更细,车手也得以依照车款,区分适用的骑乘路线,然而,这些过程并没有明显颠覆山地车界的走向,直到2008、2009年,29寸的轮廓开始浮现,很快地,29er在2年内窜起,加大的轮径让山地车骑乘更稳定;廖武雄强调,29寸适合欧美的高个子玩家上使用,相较于国外的山地选手,对于平均身高180以下的亚洲车手来说,驾驭29er不见得占得到便宜。
     
    2010年,29er的新轮径尺寸正式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当29寸风行车界,27.5寸的构想已悄悄萌芽,力求改造29寸无法达到的全面性。
     
    山地车史上影响最大的变迁
     
    进入27.5寸车款的世界,除了能一次达到接近26寸的轻量以及接近29寸的爬坡性能,驰骋林道当中的安全性也获得升级,上坡提升爬坡角度,下坡也不用下马牵车。 可以鼓励以往不入山林的山地车族群进入林道当中,享受MTB原汁原味的骑乘乐趣

    剖析27.5寸山地车:

    见证台湾山地车发展,廖武雄亲身测试不同轮径的使用状况,针对以下15个重点深入分析:

    1. 下坡稳定性对一般车友来说,驾上26寸的山地车跑林道,通常下坡不建议超过时速30公里;反之,27.5寸的车款在下坡时速40km以内,表现依旧相当稳定;在这一方面,因其突破障碍的能力极佳,29寸能达到最大的优势。
     

    Giant Trance Advanced 27.5


    2. 爬坡能力:就攻占陡坡的能力来看, 26寸可突破约20度的陡坡,27.5寸达25度,29寸最佳,达30度,这是因为车胎的轮径影响接触面积,进而改变骑乘时的抓地力。

    注:轮径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除了与爬坡能力成正比外,越大的接触面积,对于链条、花鼓的破坏性也同样提升。

    3. 越障碍能力:对于一般的越野新手来说,29寸最为稳定,但必须牺牲重量与刚性的诉求;相较之下,27.5寸越障碍能力的表现佳,26寸尚可接受。

    4. 前轮打脚:29寸在爬坡时,车手重心朝前,前叉下压后,外胎与双腿的距离更接近,一旦打脚卡死,可能让车手出现前空翻的状况,而这一点在26寸及27.5寸的车款上不会发生。

    5. 重量适中:26寸最轻,27.5寸稍重, 29寸重量较26寸增加1公斤以上,为其最大劣势。
     
    Rockymountain Thunderbolt 750


    6. 车架钢性:26寸最为灵活,27.5寸后下叉长度适中,灵活度与加速性能满足需求,29寸拉长各车架与轮组各部,难以兼顾刚性,想做出飞跃的动作也有困难。

    7. 车把操控感:长途骑行后,26寸车把操纵感觉最为轻盈,27.5寸稍重,但不至于让车手有腰酸背痛的感觉,29寸的感受最为明显;廖武雄比喻,就像是长途开车后,如果方向盘过重,驾驶会有疲倦的感受,套用在自行车的车手把上,亦是如此。
     

     

    8. 变速比需求26寸、27.5寸的变速比分别为前24/后32t、前24后36t,而29寸轮径因为加大了外胎,抓地力更好,驱动力与踩踏的功率都会增加,变速比前24/后36t,尚可满足骑士需求。

    9. 陡下坡能力:遇到陡下坡时,27.5寸轮径对于160公分以上的骑士来说,不会因身高造成影响;26寸的限制更低,约为150公分;但当170公分以下车手骑乘29寸,遇到陡下坡时,可能出现车胎磨擦下裆的状况,让轮胎有煞车的效果,俗称「裆煞」。

    小提醒:发生裆煞时,车手可能因为疼痛难耐,双脚不自觉夹持车轮,造成无预警的打滑。

    10. 跳跃能力:26寸最为灵活、27.5寸尚可,29寸车架比例最大,造成拉抬前轮的困难。

    11. 花鼓破坏性:26寸爬坡时,输出功率过大时会造成空转(打滑),力量瞬间释放,不会破坏花鼓内部运作;27.5寸的抓地力与扭力介于中间,而29寸的抓地力最佳,输出的扭力也最大,一旦爬坡力道超出负荷,花鼓可能产生「崩牙」的状况,造成棘轮的损坏。

    12. 链条破坏性:同样考量爬坡的输出功率, 29寸车款对于链条的挑战性最大,26与27.5车款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13. 骑行能量损失骑乘当中,26寸的抓地力能力最差,损失的能量最少,27.5寸尚可, 29寸车款的骑乘感受最为强烈。
     


    14. 后避震行程过大的轮径造成后避震行程缩短,29寸缩短行程(3~5寸)后,骑乘感受更佳颠簸;相对来说,27.5寸的轮径,后避震介于3~8.5寸之间,符合突破障碍的舒适性;26寸后避震行程可达3~10寸。

    15. 市场亮点:27.5寸的新轮径为26寸升级版,堪称「最佳化」的山地车,能符合全世界多数人口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知名大厂纷纷走向27.5寸的原因,29寸也有其亮点,但受限于身高所囿,无法符合所有人的需求;目前,27.5寸车款已经做到功能升级,并持续在重量上寻求突破, 27.5寸会是山地车最好的选择。

    相关文章

    发表新留言

    Showing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