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评测 轻巧灵敏 MIT新科登山王御用座骑评测

    轻巧灵敏 MIT新科登山王御用座骑评测

    绝佳刚性 爆发力十足的DARE MR1

    Andreas Benz: 「每当我骑乘时,总是在想如何创造出一台近乎完美的车!」DARE背后的最大推手说着。

     

    在今年众多登山赛事均可见到选手骑乘MR1名列前茅的身影,单车时代要带各位读者一起来看看这台车的真实性能,解开众多车友心中的疑问,看看DARE为何可以在今年异军突起,又如何站上台湾颠峰公路摇起胜利旗帜。

     

    DARE MR1

     

     

     

     

    焦点分析

     

    「WBI」集成式导流头管:MR1利用WBI集成式前叉肩盖,与车架头管造型合而为一,使风流经过减少30% 扰流。搭配加大头管及前叉间盖设计,大幅强化前叉/头管刚性,爬坡抽车将带来无变形量的100%力回馈。


    「IBDS」成型集成头管碗座:集成培林直入式头管碗组,配合直接成型的碳培林座减轻重量,并且运用上方1-1/8”下方1-1/4”锥形头管强化刚性、提升操控以及提供低转向阻力。


    「DI2CR」集成式直通内走线:运用电脑计算最佳的车架内走线位置,将变速及煞车效率大幅提升。另外搭配SHIMANO DI2系统,MR1也提供专属的DI2塞件,将所有走线均顺畅美观的安置在车架管件中。


    「APT」不对称强化五通系统:DARE植入最新APT车架设计元素, 在立管/左下叉部分导入不对称设计元素,一般踩踏时右脚传动会输出较大力量使五通变形偏向左侧,因此MR1在非传动左下叉区域加大管径,抵消右边的力量输出而产生的变形量,将踩踏力量100%输出到轮子上,达到最佳的刚性及踩踏传输。


    「ATS」敏捷车架几何设计:运用前移式后上叉将接点移至立管前方,搭配变曲率立管,提供更好的舒适性及吸震力,遇到颠簸路段也不会感到不适。同时ATS设计利用缩小后三角夹角,降低车架后三角变形量来提升踩踏刚性。

     

     

    做工精巧 极简外观


    消光黑配上亮光黑的塗裝,非常低調的配色。

     


    頭管、前叉部分也是一樣的圖裝,看似整合度相當高的頭管設計。

     


    纖細的前叉就像一把銳利的針刺。

     

     
    所有的線材也都走內線設計,外觀非常簡單。

     

     
    三管部分也都是使用DARE整體式的配件。

     


    極細的後上叉,在立管、上管接合處也有特別的設計,縮小的後三角對於驅動也會更直接。

     

     

    測試路線

     

    前半部:梅山36彎;後半部:162甲線、166線。

     

     

    路線高度圖

     

     

    兩座爬坡路線,後段微趨近平緩的上、下坡部分。

     

     

    路線資訊

     

    路线总长约71km,总爬升约2470m。

     

     

    纯黑 极简印象

     

    这次测试路线选择两座爬山路段作为主要的体验、评测路线,也是因为MR1属于爬坡车架,对于爬坡以及丘陵地形都有经过特別设计与强化,在面对低速区间的爬坡路段会有怎样的感受,就是所有读者们最想知道的。

     

    一开始接到这台车,第一的印象就被它的外观吸引,虽然消光黑与亮光黑配起来还是一团黑(XD),但对于喜好低调与杀气的车友们可是爱不释手的,细细的看着微微反光的LOGO与线条图装总让人对于这样的设计感到充满想像空间(嘿嘿,等你们看清楚LOGO我早就把你们刷卡了...)。

     

    DARE MR1测试车款,除了车架组以外其他都是搭配DARE整体的铝合金龙头、碳纤维车手把以及碳纤维特制座管,轮组使用的是MAVIC R-SYS SL。整体搭配起来杀气满点,重量也不到7kg,算是非常轻量的一台车。以往我们测试极度轻量的车款时,对于纵向刚性与侧向刚性都会产生一点疑虑,这点,后面就来慢慢解答吧。

     

     

    刚性十足 极度灵巧

     

    刚踏上这台车,由于极轻量的关系,在平路热身的部分可以明显感受到整台车是非常轻盈,不管是轻踩或者是高回转的踩踏,在一般道路上骑乘起来还算是灵敏,也因为在热身当中,所以踩踏跟变速档位都还很轻,先慢慢感受一下低速时的骑乘感觉,非常棒。

     

    开始到了缓坡部分,也经过了暖身之后,可以开始感觉到这台车在踩踏的时候,力量经由曲柄、车架、轮组到地面的推进感觉十分的明显与直接,出几分力就回馈几分推进力,如此的高性能表现在这段缓坡中展露无遗。

     

    缓坡路段速度与力道可以维持的很平稳。

     

    如果一直是这样慢慢骑就不过瘾了,好车就是要榨干它的性能才行!(是性能榨干还是体力榨干...)於是在转过几处弯道之后,开始进行加速冲刺。

     

    此时就是握住下把、变速加上2个档位,然后起身抽车,这时候的重心变换的频率以及回转力道都放尽全力,试试这样子的抽车会不会感觉到车架疲软。感受著车身左右左右的摆动、踩下、拉起的节奏,这个冲刺感非常的顺畅与灵敏,约莫300公尺的缓坡加速,调整回一般的骑姿,开始回想刚刚的感觉。

     

    起身瞬间冲刺时的确感觉到车架性能十分的优异,这样的回馈感觉会让人不想停止,一直想要冲到体力不支才停。最后,到了弯道前才不得已慢下来,冲刺中,其实也发觉在猛力的左右摇车时整个人与车中间似乎还有一点缓冲感,从车手把的下压、拉起,脚踏板的下踩与上拉都可以感觉到。也许是全碳纤维车手把以及极细的前叉造成这样的感觉,如果是要吸收震动所设计、搭配的话,鱼与熊掌就不能兼得了。

     

    全力冲刺抽车瞬间加速非常轻快。

     

    梅山36弯最特別的地方就在于这段路会有超级多的180度发夹弯,有很多机会可以测试大弯道时过弯的顺畅度,基本上在前面几段像是这样的缓坡弯道还是可以保持一定的速度前进,这时候入弯与出弯时的路径选择就很重要。

     

    像这样如果前后没有来车,笔者选择的是最外侧进弯、内侧直线出弯,这样就比较流畅的可以在出弯时再度加速,这时也是事先握住下把,等到弯道过了一半之后起身抽车加速。

     

    DARE MR1车款在面对这样的路径算是非常灵巧的,笔者也不可能在全段都持续冲刺,所以在频繁的加减速中保持更为平缓的均速才可以在这整段路中保持体力,而这款车也的确可以做到最好的表现。

     

    大回转也要尽可能保持均速。

     

    缓坡之后就是一连串的爬坡,测试车款使用的是标準盘53/39、飞轮11-26,跟笔者平常骑乘的CT盘50/34不太一样,早在开始骑乘前心想,如果接下来爬坡还可以维持住70rpm以上的回转的话,就表示这款车可以让我保持更快的均速前进。

     

    虽然有几段坡度稍微比较大的地方速度掉下来比较多,但基本上回转数都保持在68rpm-80rpm左右,突然换成了标準盘腿力似乎还可以承受,也代表同样的长度与爬升是有较好的表现。

     

    在接近36弯时,视野是比较开阔的,於是也开始起身抽车,看看这段爬坡可以坚持多久。这时候因为还是上坡就没有使劲的摇车了,主要变成稍微的左右重心变换、下踩、拉起,跟刚刚全力摇车时的感觉不太一样,如果像这样保持回转、顺畅的起身踩踏就可以摆脱刚刚软掉的感觉,整个身体像是跳着轻快节奏的舞步,不疾不徐的向上前进。

     

    轻轻的起身抽车,感受一下人车共舞的奥妙

     

    最后,有上坡就一定有下坡,下坡时的体验也很能够感受到这款车的优异特性「灵巧」,长下坡没有什么特別的,就是煞车。

     

    但如果是下坡加上弯道,就可以感觉到车款在高速转向时的灵敏度,DARE MR1在设计上也是标榜著灵敏的特性,测试中果然也没有让笔者失望,确确实实的可以感受到过弯时的灵敏特性,不管是选择外倾或者是内倾,在下坡入弯、出弯时很轻松的就可以让车体摆动,如果车速控制得当其实还可以用比平常更快的速度过弯,因为测试时间与路线的限制,笔者在这个部分就没有再做更快速的过弯测试了(再快似乎有点危险了)。

     

    综合评测

     

    综合来讲,DARE MR1算是非常高端的自行车款,重量、刚性、灵敏度都具有非常高的水準表现,如果是用来专攻爬坡绝对是最适合的选择,它可以帮助你用更平稳的表现攻克每一座高山,唯一要小心的就是不要被它迷人的性能回馈给榨干了体力。

     

    优点:

    1.整体车辆具轻量化优势,搭配原厂的三管重量表现不俗。

    2.操控灵巧,后三角缩小也提昇了加速性能与稳定性。

    3.高度车架集成性,头管、前叉、内线等都经过特別考量而设计。

    4.客制化涂装,能够拥有属于自己图装的车架。

     

    缺点:

    1.车架组市场售价偏高,新品牌高端高价策略是两面刃。

    2.车手把受到大力道输出时略显塌软。

     

    作者简介:

     

    Subali Nangafulan

    Rugby、业余自行车(On-Road、Off-Road)、铁人三项爱好者。2013年开始参加铁人三项挑战赛(标準赛、113k),2014年开始进入MTB世界,近1年来自行车骑乘距离超过4,000KM。

    相关文章

    发表新留言

    Showing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