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自己的年度计划:参与赛事如何安排
今年你打算怎么骑?
© 许元耕
笔者建议:本文针对挑战赛以及投入竞赛2年左右的骑友,菁英车手不能完全依此规划
气温渐渐回升,也代表单车的各项赛事活动要陆陆续续展开了,不管是国内比较偏竞赛取向的比赛,或是休闲挑战的活动,都准备鸣枪出发。
2012台湾登山王KOM
很多骑友都以参赛作为对单车热爱的具体行动,也把站上颁奖台或是拿到完赛证明当成目标,也因为这些车友的热情参与,让每一场单车活动总是非常热闹,甚至有些挑战赛的线上报名,与I-Phone5的预购热潮有得比!
到了赛季,每场比赛总是挤得满满满!
参赛热忱 身心平衡
有些车友几乎周周都安排赛事,从不缺席任何赛事,甚至一个周末参加两场长距离的挑战赛,虽然对于单车的热爱值得赞扬,但是对于平常没有接受密集训练的车友,这样的连续出赛,对身体和心理都可能造成很大的负担!
就算是职业选手,也必须安排自己的重点赛事及赛季,打个比方,不论是Team Sky的明星选手Sir Wiggins或是古典赛的专家Boonen及Cancellara,都是需要规划自己的赛季,并设定年度目标。除了怪物等级的Eddy Merckx,要在同一年当中获得两个三大赛总冠军,根本就是难如登天!
究竟要如何设定才能在每一次出赛有好的表现呢?笔者以自己去年的赛季作为范例,基本上由于跟着车队比赛,所以平均每两周就有一场比赛,这样密集的赛程,如果场场都用尽全力,那肯定在年中就疲劳了。所以,必须有所取舍。先设定一整年的重点赛事,这里称为A级赛事(自己的目标),一般来说一年设定两场A级赛事较为恰当,如果超过三场,就比较难让身体完全从疲劳中恢复,去应付下一场大赛。以笔者去年来说,就设定了日本环熊野以及台湾武岭杯作为年度目标。
机器长时间连续运转都会降低效能了,更何况是人。
延伸阅读:「恢复」比训练更重要
列级挑选避免过疲
设定好A级赛事之后,并不代表其他赛事就不参加了;参加介于A级赛事之间的优质赛事,可以用来当成训练及适应比赛节奏的方式,像是在熊野之前,我利用台湾的花东赛来检视身体的状况以及对比赛节奏的适应,虽然熊野的难度高出许多,但至少可以让自己有心理准备,去挑战设定的赛事。
范例:
B级赛事-花东赛,需要花些心思,但并没有很大的成绩压力。
C级赛事-安排一些自己比较不擅长的。 (例如,绕圈赛是我的弱项,可以将这类比赛设为C级赛事,目的是吸收经验。)
若每月累积二到三场的出赛频率,安排不当肯定会造成疲劳。疲劳不仅仅是对成绩造成影响,也会让心理产生倦怠,甚至不想碰车,我也曾经发生这样的状况,这会是爱车的车友不会想碰到的问题,但万一碰到了这样的情形,休息是唯一的办法!
当真的产生疲劳现象,休息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强度 VS 距离训练的抉择
另外,像是很多车友在准备花东赛或是距离超过150公里等长距离赛事,在前一、两个月会拼命地进行长距离训练;事实上,这样的训练帮助并不大,虽然说赛前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疲劳,尤其是很多车友在周间并没有骑车,一到周末就是100公里到200公里的长距离,这样很容易造成「赚的不够花」的现象,进步反而比疲劳累积来的少。
一般来说,10月到2月的比赛淡季,是打底的时期,可以进行一些长距离的练习,最好是可以超过设定的A级赛事比赛里程,例如比赛的长度是130公里,就加长到150公里,强度不用高,只要顺顺骑完就好,尽量累积基础的训练量。
到大赛前也不必再做太多长距离的训练,只需要针对强度做1到2个小时的训练,甚至训练台就可以完成,赛前一个月,太多的长距离训练反而会造成身体的负担,比赛中做不出应有的强度!
今年你打算怎么骑?好好规划自己的一年吧!